台湾国际器官移植关怀协会: YouTubea facebook
金.凯瑞与已故喜剧巨星罗宾.威廉斯(左)。
马克.吐温曾说:“幽默的秘密不在于高兴的东西,而是那些悲伤之处。”为什么最幽默的人往往也最悲伤?随着喜剧巨星罗宾.威廉斯(Robin Williams)惊传自缢,人们联想到了众多患抑郁甚至自杀的笑星,探寻着罗宾.威廉斯的人生轨迹,媒体和专家们则纷纷探讨喜剧表演与抑郁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,抑郁的笑星之间有哪些共性。更重要的或许是,也有一些笑星成功走出了生命的阴霾。金.凯瑞(Jim Carrey)的例子就不无启示,毕竟,每个人都有可能抑郁。
罗宾.威廉斯自杀引人深思
一个带来最多欢笑的人结束了自己的人生,全世界都在求解。虽然威廉斯告别前的所思所想不为人知,但从他生命轨迹的丝丝缕缕,足以启发人思考很多面向。
罗宾.威廉斯曾形容自己小时是个安静的孩子,中学时因受欺负常绕路回家,直到参与高中戏剧部的活动才战胜了害羞。兰德勒姆(Gene N. Landrum)在其《偏执与力量:娱乐偶像的恐惧与声名》(Paranoia & Power: Fear & Fame of Entertainment Icons)一书重记述说:威廉斯的父亲那时多半不在家,回家时却“很吓人”;而母亲也要工作,他很爱给母亲讲笑话,希望能吸引她注意。在空旷的家里,威廉斯经常只能和2,000个玩具兵相伴,“我唯一的伙伴、朋友就是我的想像力”;他亦形容自己总是害怕被抛弃,有“寻求关爱情结”。
据分析,近期演艺事业上的不顺和打击也影响了威廉斯的情绪。有报导指,威廉斯自2002年的《失眠症》(Insomnia,又译:白夜追凶)之后一直缺少有份量的作品。从美剧出道大获欢迎的他,于去年秋天回归电视荧屏,主演的《疯人疯语》(The Crazy Ones)反响不佳,播出一季即被砍掉;今年5月公映的喜剧片《布鲁克林最疯狂的人》中,他饰演的误认为自己到寿而竭力挽回人生又跳桥的男主角,也遭差评。
此外,身体状况和不良嗜好也是引发悲剧的诱因。据他的遗孀苏珊(Susan Schneider)日前在声明中透露,威廉斯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,并透露他生前“没有准备好向公众公开”。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,半数以上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伴有抑郁。
而自80年代初期,威廉斯就在与酒瘾和毒瘾抗争。1996年和今年6月,他分别因酒瘾接受勒戒。美国健康网站healthline近日的报导指,不良瘾好也是加重抑郁的重要因素,正所谓“借酒消愁愁更愁”。
罗宾.威廉斯身故前的日子里,与连锁冰淇淋店服务生的合照。
笑星“最悲伤” 自杀人数惊人
威廉斯自杀第二天(12日),《时代》周刊刊发了已走出抑郁的美国喜剧明星吉姆.诺顿(Jim Norton)的长文《为何最逗的人有时最悲伤》(Why the Funniest People Are Sometimes the Saddest)。诺顿本人就曾花很长时间走出抑郁,在缅怀好友之外,他写道:“那么多喜剧演员都在和自我仇恨和自我毁灭较量。……我认识的最逗的人似乎都被黑暗笼罩,而这或许是他们最逗的原因。(陷入的)坑越深,你就越需要用幽默把自己挖出来。……或许所有这些笑话都在掩藏更黑暗的东西,而裂缝逐渐显现了。”诺顿透露,在过去25年中,他认识的喜剧演员有八位自杀。
美国广播公司(ABC)日前的报导则提到,美国喜剧演员中,马克.马龙(Marc Maron)曾公开谈及自己深度抑郁;约翰.贝鲁西(John Belushi)、克里斯.法雷(Chris Farley)、格里格.吉拉尔多(Greg Giraldo)都死于吸毒;2007年,理查德.杰尼(Richard Jeni)迎面给了自己一枪。
新西兰新闻网站stuff.co.nz列举的例子更多:英国喜剧大师约翰.克里斯(John Cleese)、英国演员保罗.莫顿(Paul Merton)、好莱坞影星金.凯瑞(Jim Carrey)、英国女喜剧演员茹比.韦克斯(Ruby Wax)、美国喜剧艺人大卫.查普尔(Dave Chappelle)、英国男星休.罗利(Hugh Laurie)和英国喜剧演员大卫.威廉斯(David Walliams)都曾谈过对抗忧郁症的经历。
专家:擅说笑不等于快乐
专家们纷纷认同吉姆.诺顿的分析。临床心理学家黛博拉.塞拉尼(Deborah Serani)诊治过很多患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演员。她告诉美国广播公司,“喜剧表演经常可以作为抵抗抑郁的一种姿态。”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拉米.卡明斯基(Rami Kaminski)博士也认为,善于说笑不等同于快乐,他相信很多喜剧演员的幽默感只是逃避抑郁焦虑的方式。
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戈登.克拉里奇(Gordon Claridge)分别针对523位喜剧演员、364位非喜剧演员及831位非艺术相关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,他在刊发于《英国精神病学期刊》的报告中论及,喜剧演员的性格普遍有外向和内向的两极性,喜剧要求他们取悦观众,但此时内在的自我就会纠结,所以他们自己很难感受到愉悦,戏里戏外的落差反而更易促生心理学上所说的“快感缺乏症”。
克拉里奇还认为,喜剧演员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幽默感,和精神病人的认知特点和创意因素其实相通。他告诉《每日邮报》:“精神分裂症本身扼杀幽默感,但较轻微的症状可增强怪诞的联想能力,或言‘跳脱框架’思维的能力。”同样,在躁郁症患者身上常见的躁狂式思考,也能启发人产生赋予原创性和幽默感的思维连结。
卓别林、憨豆先生与周星驰的忧伤
1916年27岁时的查理.卓别林。
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都与抑郁相伴,固然和12岁半时父亲死亡、母亲入精神病院、兄弟三人上街卖艺的坎坷经历有关,但《卓别林:人生在世》(Chaplin: A Life)作者斯蒂芬.魏斯曼(Stephen M. Weissman)医生则提出,其关键还是母亲曾经一度受骗为妓,染上了难愈的梅毒,据其恋人露易丝.布鲁克斯(Louise Brooks)透露,日后这也成了卓别林的一个心结,而他在自传中则并未提及。
“憨豆先生”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喜剧演员,然而被搞怪角色定型的罗温.艾金森(Rowan Atkinson),前几年主演的《憨豆特工2》(Johnny English Reborn)票房和口碑皆遇滑铁卢,有报导称他因抑郁入院治疗,他也承认自己那段时间确实情绪低落。
罗温.艾金森主演的《憨豆特工2》海报。
在华语影视圈,也有一位喜剧天才经常被议论为“忧郁”——周星驰,特别是拍摄《功夫》后他的一头白发和落寞神情,以及清心寡欲的生活,和影片中生动的喜怒哀乐形成鲜明对照。
1957年,周星驰的母亲顶着“黑五类”的身份从广东前往香港谋生。周星驰7岁时父母离异,母亲独自将他和两个女儿养大。周星驰从小沉默害羞、不善表达。进娱乐圈多年来,面对自尊反覆遭到践踏、《少林足球》大陆被禁和各种猜测及议论,他从不解释、不抱怨,只有一次对抹黑他召妓的媒体提出起诉。不谙人情世故的他,或许因为见识了太多人性丑恶,总不会显得很开心。但他对拍戏却要求完美,其一手担任编导、监制、主演的《功夫》在IMDB也成为少有的拿到8分的华语片。
虽然喜剧演员罹患抑郁者甚众,但其实任何人都有抑郁的可能,维基百科所罗列的患抑郁症(或病史)的名人有310多位,其中包括名导英格玛.伯格曼(Ingmar Bergman)、黑泽明、伍迪.艾伦(Woody Allen),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、海明威和莫泊桑,诗人济慈、爱伦.坡、惠特曼,还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、科学家牛顿等等。
这份名单中确有超过半数是明星,他们有的遗憾地选择了自杀,如张国荣、涅槃乐队主唱科特.柯本(Kurt Cobain),或死于药物和毒品带来的意外,如希斯.莱杰(Heath Ledger)和瑞弗.菲尼克斯(River Phoenix),但也有很多走出了阴霾,如“老牌硬汉”哈里斯.福特(Harrison Ford)和常扮诙谐角色的艾玛.汤普森(Emma Thompson)等,特别典型的例子,还数另外一位好莱坞喜剧天才。
金.凯瑞的启示:以正向转变告别抑郁
“好莱坞喜剧天王”金.凯瑞(Jim Carrey)的家庭也十分不幸:小时母亲罹患重病,父亲的突然失业使他16岁即辍学,举家开车上路,居无定所。他曾分享:“我的幽默感来自于绝望。”金凯瑞也曾向媒体承认自己长期服用抗抑郁药,但也表示,“药物可能会让人在一段时间之内忘记自己的烦恼,但用不了多久,你就会发现可能会更加烦躁。”
金.凯瑞于2007年全力一搏,卖力主演了惊悚片《灵数23》(The Number 23),影片阴暗负面的观影经验也带来了同样的负面回馈:媒体好评率仅7%,票房惨败,然而惨痛的教训却成为他演艺和人生的转折点。
此后,他主演或声演的影片明显转向呈现正面、乐观和温暖,从《好好先生》(Yes Man,2008)、《圣诞颂歌》(A Christmas Carol,2009)、《波普先生的企鹅》(Mr. Popper’s Penguins,2011),不但主人翁们从改变自己开始上演了命运的逆转,几部影片也都出乎预料地吸金几亿美元。
即便他在搞笑系列《海扁王》(Kiss-Ass)中扮演超级英雄,偶尔持枪恐吓坏人,也要让观众看到他的枪是空膛,在2012年12月的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后,金.凯瑞宣布告别该系列。近期,已当外公的凯利重拾《阿呆与阿瓜》(Dumb And Dumber)系列积极拍续集,还推出了自己执笔的励志绘本图书《罗兰怎样翻滚》(How Roland Rolls),故事讲述一朵惧怕上岸会死亡的小浪花,如何在深潜后惊觉自己其实拥有整个大海。
金.凯瑞在推特晒出和杰夫.丹尼尔斯同看自己童书新作的搞怪照片。
从金.凯利的例子或许可见出:家庭、生活经历、个性等诸多因素固然都能诱发抑郁,但能否依托正面的信念化解消极情绪,还是决定生命走向的关键。微笑过后,也许云淡风轻,是生命的另一片风景。中国有个成语——“一笑了之”。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,真能从内心笑出来,正面对待,什么不好的东西都“了”了。
【大纪元2014年08月17日讯】
相关连结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