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城裡來的知識青年,能讓農民們自覺地感到這樣的親近和依戀,絕不是件容易的事,梁家河的農村生活,對習近平的一生可謂意味深長,那群人改變了他的世界觀。
Stop Forced Live Organ Harvesting In China 遏止中共活摘器官 |
文:新紀元週刊 習近平王儲之路 2 下鄉七年 了悟真實「知青」
七年知青生活的烙印
2012年7月9日《濟南日報》發表了一篇文章〈 媒體盤點政治局委員知青生活:帶書下鄉 不忘學習〉,裡面這樣寫道:梁家河村40歲以上的村民至今還記得,那年隆冬,公社通知說,上面派來15名北京知識青年,要生產隊派人接走。1969年1月13日,吃過早飯後,大隊支書一聲吆喝,社員們就擁進了公社大院。
交接的場面遠沒有社員們想像的那麼熱鬧——公社已經把知青名單提前分好,各大隊支書根據單子招呼分給自己的人,點名確認後,社員幫助知青拿箱子鋪蓋行李,知青跟在社員後面回大隊。搬運行李的時候,有一個小插曲。當時有個後生,平時村裡人都知道他精明。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,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,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後面。等歇息的時候,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,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,他嘴裡嘀咕說,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。後來證實,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,裡面裝的不是金元寶,而是一箱子書。當時,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、七歲,習近平更小,還不到16歲。這15個孩子中間,有10個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鬥。
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。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。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,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幹活的情景時,還是歷歷在目:「他是真幹呢!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,腰裡繫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,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。」
「愛看書、好學」, 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又一評價。在他們的記憶中,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「磚頭一樣厚的書」,有馬列,好像也有數理化。「那時候不通電,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,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。」隊長石春陽這樣回憶說。
底層生活的收穫:實際與自信心
2003年,福建省外大學校友會等機構編撰《福建博士風采》叢書,首捲入編381位博士的故事,有網民貼出習近平在書中「自述」的全文,習寫道:「我1969年從北京到陝北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,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。最大的收穫有兩點: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,什麼叫實事求是,什麼叫群眾。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。
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。
延安市東北方向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,文安驛往南,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裡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,習近平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本應最美好、但實際上最苦最艱難的日子。他和農民一起睡土炕,一起挑糞拉煤,一起攔河打壩,一起啃著窩窩頭,不過在其官方回憶中,他只是含蓄地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:
「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幹活,生活習慣了,勞動關也過了,群眾到我這串門的人也多了,我那窯洞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——村中心。每天晚上,老老少少絡繹不絕,講古今中外,講他們感受到的新鮮事,漸漸地就連支部書記有什麼事都找我商量。」
不到一年,來梁家河村插隊的知青們都回去了,只剩下習一人,老百姓也真正信任這位小夥子了,晚上絡繹不絕地來侃大山,能侃什麼呢?絕不可能是政治教條,對這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,什麼最能吸引他呢?習當然不會寫明,但習說他懂得了「什麼叫實際」、「什麼叫群眾」,其實就是那些後來被他夫人彭麗媛高調提倡的「本土文化」的真實故事寫生。
後來有人說習近平信佛,可以推斷,習可能就是在農村的日子裡建立了「相信佛家超自然力量」的理念,在中國偏遠農村那種傳統文化氛圍裡,是真正能學到「真實」的自然大學。
十多位村民徒步送他到了縣城
當時習近平與村民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交往,到習近平1975年秋天被推薦讀清華大學要離開時,有十幾個村民硬是要步行60華里(約30公里)送他到縣城,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裡打地鋪睡。第二天,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,那是村民們第一次照相,花了五元五角錢。習近平要付錢,大夥兒不讓,最後你三角他五角湊夠了這些錢。
一個城裡來的知識青年,能讓農民們自覺地感到這樣的親近和依戀,絕不是件容易的事,梁家河的農村生活,對習近平的一生可謂意味深長:那群人改變了他的世界觀,也足令他成為被當今的天象警示在執政心理上衝擊最大的人物。
習近平是如何走進清華大學的,他這樣回憶說:「我那時一邊當村幹部,一邊總渴望有機會能上學深造。那時候報大學,清華有兩個名額在延安地區,一個分給延川縣。我三個志願都填清華大學。縣裡將我報到地區,地區不敢做主,清華大學來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,請示清華大學。這又是一個機遇。」
「1975年7、8、9三個月,正是刮所謂的『右傾翻案風』的時候。遲群、謝靜宜當時顧不上清華大學的具體工作,劉冰主持工作。當時我父親剛剛解除監護,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,耐火材料廠開了個『土證明』:『習仲勳屬人民內部矛盾,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。』於是我踏進了清華園。」
習近平反感電視劇《知青》
對於《濟南日報》這篇〈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時代〉,習近平看了很不高興,當時大陸電視臺還在播放50集電視據《知青》,不光很多當年的老知青呼籲停播,習近平本人也非常反感此劇。
中共建政後, 為了解決城市就業問題,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邊遠農村建立農場,早在1953年《人民日報》就發表社論〈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〉。1955年毛澤東提出「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,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。」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。
特別是毛澤東利用學生造反,打倒劉少奇之後,他發現學生沒有利用價值了,1966年高考已停止,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上大學,又無法被安排工作,於是在1968年12月22日,毛澤東授意《人民日報》發表了題為〈我們也有兩隻手,不在城裡吃閒飯〉的文章,其中引用了毛「知識青年到農村去,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,很有必要……」的指示,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。
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。
據官方統計,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。
中央電視臺播出梁曉聲編劇的電視劇《知青》後,引起眾多大陸觀眾的強烈反感和怒火,惡評如潮。網上有一篇〈敬告梁曉聲我們還活著〉的文章,作者耶子用自己親身經歷來對照他在《知青》中看到的種種虛假。例如,「連隊廣場上竟然有成排的自來水,這也虛假得太離譜了吧!」他以前所在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22團六連的是全團最大最好的連隊,「也只有三口井,每口井都至少30~40米深,水桶是用鐵轤轆把搖上來的。老職工告訴我們冬天一定要戴手套,否則因為零下40多度太冷,鐵轤轆把會把手掌的皮膚黏去。在新建連,為了挖這樣深的井,經常有知青在挖井時滑入井中摔死」。
據說,1974至1979年有2萬5690知青死亡,其中60%是非正常死亡。
耶子對知青的勞動記憶更是苦不堪言:「麥收時常常48小時連續工作,期間最少時只能睡兩、三個小時。即便這樣極度困乏疲勞,睡前還要讀一下『老三篇』『雷打不動』(那時最常使用的詞),這時每個人都躲在炕上的帳子裡,帳子外成千上萬的蚊子在吼叫(那嗚嗚的聲音簡直無法讓人相信是蚊子的叫聲)。在地裡割麥子又被漫天飛舞的『小咬』(一種北大荒特有的小蟲子)叮咬得皮膚瘙癢和腫起來。」
很多知青認為,當年的知青更多的是痛苦的回憶,尤其是女知青的血和淚,而《知青》這部電視劇美化文革,「把狗屎當香料」,很多民眾強烈要求央視立即停播該劇,並檢討對文革的立場。
為官之道:小火與溫水
1975年10月,習近平從延安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的幹部身份,變成了清華大學的工農兵學員,他學的是化學工程系的基本有機合成專業,1979年4月畢業後,習近平進入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,並擔任中央軍委祕書耿飆的祕書。正是這段軍旅生涯,讓習近平跟軍隊有了不解之緣。
1982年,習近平主動下到河北省正定縣當縣委副書記,一年後升任縣委書記,兼縣人民武裝部隊第一政委等職。1985年,在胡耀邦的提攜下,習近平被調到福建省當廈門市副市長,三年後任福建寧德地區黨委書記,1990年升為福州市委書記,以後他在福建省和浙江省擔任一把手。
《中華兒女》2000年第七期介紹了習近平的從政之路。習近平說他拒絕了上百次的採訪要求,「我不願意宣傳個人,因為我們都在工作崗位上,你不宣傳大家都在注意你了。從另一方面說,我們做了一些工作,那是應盡的職責,個人沒有什麼好宣傳的。」
採訪中,習近平談了他在福建寧德的感受。
「我當時去的背景是這樣的,我在廈門任了三年副市長,其中後一段時間負責常務工作,在改革開放和推動特區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。省委看到我在廈門有一些開拓精神,也有一些這方面的經驗,省委決定調我任寧德地委書記。……當時的省委書記陳光毅和省長王兆國同志都非常支持和鼓勵我。
我去了以後,馬上就遇到通貨膨脹、經濟過熱,黨中央、國務院決定要治理整頓,大氣候不利於採取超常措施。看到大家的心情是希望變,希望我來了以後帶著大家變,沒有看到我來了也是『光棍』一條,不可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奇蹟。所以,我只能講,治理整頓也是一種機遇,把大家心氣提一提。
我當時主要的思想是:這時候不能炒熱。一般講,剛來的時候,說一些讓大家熱血沸騰的話很容易,趁大家的勁『踢三腳』也容易,但是這個勁一挑起來,接著將是巨大的失望,我不能做這種事情。所以,我採取的辦法是小火燒溫水,常燒不斷火,有時還給添點冷水,而不是燒三把火。他們給我講閩東要幹三件大事:開發三都澳港口、修建主溫鐵路、撤地建市。我說,這些事要慢點來,因為我們的經濟基礎薄弱,不可好高鶩遠,還是要按實事求是的原則辦事,多做一些紮紮實實打基礎的工作。
弱鳥先飛,滴水穿石,我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。少走彎路,就像龜兔賽跑,你還是可以取勝的。當然,這些都要有長期打算,我並沒有打算很早離開閩東。在閩東我主要抓了四件事:一是解放思想,理清發展思路;二是培養一支好的幹部隊伍;三是實實在在地抓扶貧;四是從閩東山海兼而有之的特點出發,念好「山海經」,抓好山海綜合開發。在閩東幹了兩年,省委又調我到福州來工作。在閩東時間雖短,但是工作體會很深,跟大家感情很好。離開這麼多年了,閩東還是我最感親切的地方。」
團結的力量
人們對習近平的評價都說他很會「團結人」,「人緣好」,不過,這方面他也是走過彎路的。他說:「在團結方面,我從小就受家庭的影響。我父親經常給我講團結的道理,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。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』,『給人方便,自己方便』,用他的話講,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願不願意,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。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,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主,這是不行的。
父親講的團結方面的道理,當我們後來生活在集體環境時,體會就很深刻了。無論是上寄宿學校,還是下鄉和參加工作,我都深深感到:凡事團結處理得好,工作都能做得比較好;凡事團結處理不好,就都做不好。特別是後來上山下鄉到陝北,遠在千里之外,舉目無親,靠的就是團結。在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訓。在上山下鄉時,我年齡小,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,沒有長期觀念,也就沒有注意團結問題。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,我卻很隨意,老百姓對我印象很不好。
幾個月後我回到北京又被關進『學習班』,半年後被放出來,我再考慮回不回去?最後見到我姨父,他解放前是太行山根據地的。當年是我姨姨、姨父把我媽媽帶出來參加革命的,他們都是我們很尊敬的人。姨父給我講他當年是東北大學學生,『一二.九』後怎麼開展工作,怎麼到太行山,他說,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,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?當然要靠群眾。
聽了他們的話之後,我就按這個思路回去了。回去以後,努力跟群眾打成一片。一年來,我跟群眾一起幹活,生活習慣了,勞動關也過了,群眾見我轉變了,對我也好了,到我這兒串門的人也多了,我那屋子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——村中心,時間大概是1970年。每天晚上,老老少少都絡繹不絕地進來。進來後,我就給他們擺書場,講古今中外。他們願意聽城裡人侃大山,講他們不懂的事,漸漸地就連支部書記有什麼事都找我商量,他說,年輕人見多識廣,比他懂得多。這樣,我在村裡有了威信。」(待續)◇
Stop Live Organ Harvesting In China 遏止中共活摘器官 臉書官網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toporgantheft 美國《福布斯》雜誌網站在10月22日發表署名文章《今晚的辯論前,候選人務必要看的兩個視頻》。文章指出,美國大選辯論時,總統候選人不僅僅需要關注中國經濟,美國也需要對中共政府對良心犯的殘殺事實加以關注。 視頻一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AOOwvJMZs 視頻二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4L0WSSefHU 9月19號分別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兩部影片《自由中國》和《生死之間》,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會的會場內放映。這二部影片都是深度曝光法輪功學員遭受迫害,以及器官被活摘的記錄片。多位各國代表和非政府組織代表都前來觀看並表示關注。 |
焦點連結:
The least you must see regrading Live Organ Harvesting In China
相關連結:
留言列表